欢迎光临广州某kb体育限公司官网!
钣金加工设备源头制造kb体育高新技术企业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kb体育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kb体育

时间:2023-07-03 21:31:15 作者:小编 点击:

  kb体育1964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派人来攀枝花筹建供销合作社组织,并与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派来的人员组成临时工作组,加强对工区内基层社的领导,协调调拨供应工作。1965年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设立了渡口采购供应站(经营二级批发业务)。同年年底,建立了渡口市供销合作社。

  1966年7月,市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成立市贸易公司,这种国、合合并体制虽然适应了当时渡口政企合一、减化机构的要求,但对供销社的建设与发展却带来不利。为了发挥供销社在城乡贸易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发展,1976年7月恢复了市供销合作社。1978年盐边、米易两县划入市辖,两县供销社业务改由市供销社领导,加上郊区供销社,全市供销合作系统职工达2008人。

  1983年供销合作社退出政府序列,改“官办”为“民办”,建立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由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经营管理机构,全系统拥有职工2068人。

  在供销合作体制改革中,首先对原有8万多户农民社员帐列股金进行了清理,核实后换发股金证;补发多年未发的股红;同时根据“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和入股对象、股额、地区、现金或实物不限的原则,进行集资扩股工作。在县(区)供销社恢复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的基础上,1985年4月召开了渡口市供销合作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渡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管理委员会;并设监事组对同级管委会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代会决定等进行监督。

  1985年末,农民集资入股达到140.38万元,为1965年的24.7倍、1982年的10.6倍;入股农户由1982年的57990户上升到84663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65.2%上升到92.7%。1983~1985年供销社从盈余中兑现股红7.78万元,体现了“民有、民管、民享”的民办性质。

  21年来,市供销合作社所属专业公司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1966年2月撤销省供销社渡口采购供应站,成立了市土产棉麻公司(国、合合并后为市贸易公司土产经营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和废旧物资等业务。1974年底,将土产公司一分为三,即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公司、土产(果品)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和对外贸易站。1976年市供销社恢复成立后,市对外贸易站交市商业局管理,其余两公司由市社领导,新设了中药材公司。1980年1月中药材公司移交市医药局管理,将专业公司调整为市日用杂品公司、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市干菜果品公司、市土产棉麻公司(后改川滇企业联合公司)。

  1978年两县划入市管时,米易县供销社有土产、日杂、农资三个公司,1985年增设贸易服务公司和农贸中心;盐边县供销社有土产、农资两公司,后增设日杂公司和县贸易服务公司;仁和区供销社设立了综合贸易服务公司。

  基层供销社也有很大发展。建市初期接收了云南省永仁县的大田、大河、华坪县的三阳和四川省盐边县的务本、同德等基层社,组建成大田、大河、金江、玉泉4个基层供销社。1974年后,随着渡口行政区域的扩大,基层社由4个增加到16个。1983年米易县由以经济区划建社改为以乡建社。1985年末,全市共有基层社33个。

  到1985年底,全市供销合作系统共有管理和经营机构558个,其中零售网点227个,职工2207人。此外还在城乡发展了一批代购代销店,其中有城市日杂、干果、土产代销店133个,废旧物资代购站26个,农村代购代销店128个,合作商店21个,扶持农村集镇个体商贩59个和农民经商301个。

  各级供销社在经营活动中,大力扶植农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不误农时地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建立一批以果、茶、药、猪、牛、羊、鱼、糖等骨干商品为龙头的系列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1965~1985年纯购进总额达20443万元,其中推销农副产品6064万元,供应城乡生产生活物资(纯销)60289万元,其中生活资料37717万元;累计实现利润2301.96万元,上缴利税2511万元,为国家投资的3.39倍。

  1964年底,西南局和川滇两省财办主任商定,基地建设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本着商品合理流转的原则,由两省划片供应。供销社负责三类物资批发零售,会理、盐边、华坪、永仁的基层社就地组织生产,就地收购,就地供应,不足部分从其它地区调拨。

  1965年供销合作机构设立后,市里为解决国、合两家平行批发、交叉经营的矛盾,对经营范围作了划分。五金、交电、化工、针纺、百货、文化、医药、副食、蔬菜、石油等由渡口贸易商店经营;棉、麻、烟及其制品、茶叶、农业生产物资、日用杂品、炊餐用具、土特产品、皮张、废旧物资、水果等由供销社经营。同年11月,市粮食局、市采购供应站和贸易商店三家经过协商,对猪、羊、牛的收购供应也作出了分工的规定。

  1966年国、合合并后,市贸易公司对各经营部业务作了调整:土产经营部门经营的中药材和干副食品分别移交医药和副食品经营部。商业部门经营的农药、压缩式喷雾器、草席、草纸、纸伞、棕绳、菜刀、茶叶、草帽、篾席、篾扇等移交土产经营部。地区商店经营的猪、牛、羊、收购任务移交供销社,商业无点的倮果、务本、大田等地非农业人口的肉食仍由所在地供销社供应,抵扣调市计划,不足部分由副食品经营部调入。基层社仍承担农村工业品供应任务。

  1976年市供销社恢复后,任务是组织工业品下乡,组织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组织地方货源供应农村,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副食品、中药材供应城市;同时,组织城乡工业原材料供应。按照城乡分工的原则,供销社多向商业较少的街道和城郊发展。

  1978年以来,逐步打破了城乡壁垒和行业分工限制,凡是与农民生活密切的、城市人民需要的、国家政策允许的,供销社都可以经营。1985年市供销社提出“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任务。各级供销社为了落实“支持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基层”的责任,本着“本业为主,综合经营”的方式,从发展商品生产的多种需求出发,对内部公司的经营分工作了适当调整,开拓新的业务范围,扩大新的服务领域。具体划分是:日杂用品公司,以日用杂品、五金交电、家用电器为主;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经营化肥、农药、药械、农机具、五把一杠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木材、建材为主;川滇企业联合总公司,以经营棉、麻土产品、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布匹、针纺、百货)、茶叶、中药材和畜产品为主;干菜果品公司,以经营干鲜果品、干菜、调味品和副食品为主;废旧物资公司,以经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加工为主。各区县公司,除经营主业外,将新开拓的粮、油、猪、禽、蛋、畜产品、茶叶、中药材、木材、建材、红糖等业务,划入相近的业务公司经营。

  通过调整,市、县(区)公司的设置和商品经营做到了基本相近和联合合作,经营方式由以往单纯地批发零售发展到代购代销、议购议销、跨区联营、农商联营、工商联营、市县基社联营、厂社挂钩、代储代运、加工、租赁场地等,经营的花色品种也从1965年的不到1500种发展到1985年的l万多种。

  建社初期,市社规定进货要经“五员汇审”(五员是采购、业务、会计、仓库保管和营业员),采取“基(基层社)不出县、县不出省”,一切商品必须按计划调拨供应。这种管理办法对扭转购销混乱状态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是封闭型的经营体制,束缚了企业的经营活动,阻碍了业务的发展。1978年以来,工业部门自销的产品,社队企业、地方工业、军工单位民用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升级换代,由低档转向高档,一部分竹木棕藤草制杂品已被钢铁铝塑制品所代替。面对这种情况,供销社冲破了旧的经营体制和分工限制,从“三不经营”(不经营高档商品,不经营化妆奢侈品,不经营奇装异服)和只能在“小、土、杂”上下功夫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既经营具有传统特色的商品,也经营现代化高档商品,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基层供销社除在当地批发单位进货外,可以从外地择优进货,也可以从产地购进计划外工业品,购进或推销农副产品。各级联社成立后,组织了县社、基社的工业品联购分销、农副产品的分购联销,从而发挥了联合合作的优势,扩大了进货渠道。1985年全系统纯购进总额达3790万元,比1965年增长15.34倍;调入额2659万元,比1965年增长14.92倍,繁荣了市场经济,保证了城乡供应。

  经营活动的发展扩大,加强了仓储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到1985年,全系统仓库面积达到47243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13.65倍,年吞吐量为12.34万吨,其中有为解决热带水果储存保鲜的500吨高温冷藏库一座,并为仓库作业配备了堆码机、打包机和运输汽车。仓库管理注重抓好“无火灾盗窃、无霉烂变质、无虫蛀鼠咬、无差错事故”,实行“仓库保管企业化、商品养护科学化、坚持制度经常化、劳动作业机械化”。仓库人员做到“五懂”、“四过硬”:懂商品名称、规格、性能和用途,懂商品科学保管养护方法,懂商品购销规律,懂消防器材的性能、使用和修理,懂仓库机械的使用与维修;做到收发商品过硬、记帐登记过硬、管理养护过硬、科学堆码过硬。

  销售工作中,按照“城乡兼顾、丰欠兼顾、内外兼顾、平战兼顾”的方针和以服务农村为主、零售为主的原则,把制订经营目录、进行市场预测、合理调配商品、掌握供需平衡、灵活设置网点作为经营业务主要内容。建市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工区三类物资供应上,根据建设需要,制订商品经营目录,了解供需,衔接计划,指导所属企业的销售业务。在安排市场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需求、各类工种的商品需求、当地气候卫生条件和防病治病需求,以及工人、农民、干部、家属、老人、小孩的不同需求等,掌握购买力投向。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信息机构,进行市场预测,掌握适销、适时、适量、适价,为制订购销计划,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货源分配,根据企业销售实际、经济条件、历史习惯等因素合理分配,力求减少积压与脱销;扩权后,货源组织分配权下放到企业,扩大销售。经营网点的设置灵活适销,集市、基社所在地设二至三套门市;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门市,设在较为背静之地;而经营生活资料,特别是日用工业品门市,设在交通要道、繁华中心和人流集中的地带。到1985年,全系统营业设施面积达53804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29.36倍;全年还抽出2154人次摆摊设点、送货下乡、赶溜溜场、转转场、举行院坝交流等,并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方便群众购销。

  建市21年,供销合作系统累计实现销售总额60289万元,其中生活资料供应37717万元,占62.56%。历年为城市组织供应的商品有柑桔7571吨、梨子5886吨、苹果10745吨、木耳124吨、花椒285吨、干海椒3354吨、榨菜3261吨、棉花4338吨、絮棉165吨、晒烟1900吨、麻绳11019吨、草席29万床、黄席1145万床、青席15万床、铁锅71万口、日用陶瓷1828万件、草纸1260吨、生猪27.16万头、红糖5794吨、菜牛8284头、羊6.1万只、家禽458万只、鲜蛋121吨、各类中药材1583吨、各类皮张125万张,有力地支援了城市建设。

  市供销社不仅具有购销职能,还具有组织扶植生产的职能,在支援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基两级供销社都有抓生产的领导班子,由主任或副主任领导,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市社建立副业办公室,县社设有多种经营班子,配备多种经营干部二至三人,基层社配有两名多种经营员。到1985年,全系统配有专职和兼职的多种经营人员共计134人。另外,农村的每个公社也配备一名多种经营干部,由供销社发给工资;每个生产大队配备一名副业大队长,由供销社发给误工补贴。公社多种经营干部和大队副业队长实行“三七”工作制,三天驻基点队,七天检查生产进度和工作措施。以后将工资和误工补贴改为按交售数量给予奖励办法,定额内按5%计算,超交部分按1%计算,奖金发给公社,由公社奖励展副业成绩显著的干部和交售产品多的社员。

  供销社按照“分级规划”的原则,从“长远着眼,当前着手,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出发,根据自然条件,对生产进行全面规划,其中有油(植物油)、麻、烟、蔗、茶、桐、木卷、猪、牛、羊、蚕、水果、鱼苗和社办工业等项目,既抓当年见效立竿见影项目,又抓多年收益项目;既规划季节性临时性项目,又规划稳定发展经常性项目。在规划的基础上,推行三级合同制。第一级,市或县社与基层社签订代购和销售合同;第二级,各基社与生产队签订产销合同;第三级,生产队与所属队组和社员签订多种经营承包合同。通过合同把产销关系固定起来,使分散零星的产品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84年全系统共签订农商合同2784份,金额367万元,是最多的一年。

  供销社每年都组织一批人员下乡,配合农业部门和县乡干部宣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帮助社员弄清发展多种经营的范围和规定。在保证集体经营占绝对优势条件下,允许和鼓励社员从事正当的家庭副业;在积极发展集体饲养业的同时,鼓励社员饲养猪、鸡、羊、兔、鸭、鹅等;在优先发展集体副业的同时,允许社员利用工余时间从事竹草编织加工;在发展集体经济作物的前提下,允许社员在自留地种植少量经济作物;在“小秋收”中,除了大宗的集中产地归集体外,其余允许社员采集。

  供销社在农副产品收购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购留比例和奖售政策。对于奖售范围内的农副产品,则按规定奖售粮食、布、化肥等1种或2种。1982年有51种产品实行奖售。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购留比例消失,奖售品种也大为减少。

  在组织农副产品生产中,供销社注重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传授先进经验。先后从省内外聘请水果、烟叶、西瓜、中药材、竹篾等技术人员139人来市传授种植技术和编织技术;组织农民118人到外地参观,学习果树、中药材生产、抚育、管理技术;还举办果、茶、烟、茯苓、木耳、香菇、黄花、香茅草、剑麻等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施药等训练班741次,培训农民14445人次;举办猪、牛、羊、兔、鸭、鹅、鱼等繁殖、病疫防治培训班12次;培训2330人次;组织参观、座谈、经验交流1296人次。另一方面,提供优质种籽(仔)、种苗。21年来共引进优质柑桔、苹果、梨、桃、葡萄、香芭蕉、板栗、核桃、菠萝等果苗159.14万株,桑树、花椒、剑麻、黄花等82.4万株,良种蔗、茶、土烟、楠竹、西瓜等种籽8.65万公斤,木耳、茯苓菌种。26.75万瓶,提供良种鸡、鸭2.2万只、兔2000只、仔猪1.05万头、隆昌公猪500头、耕牛250头、鱼苗70万尾,帮助发展养蜂1157桶。

  供销社根据自身积累、留利水平和生产等情况,每年从税后留利中提取10~15%作为扶持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改革后,把扶持的重点放在专业户、重点户、边远山区贫困户和灾区受灾群众方面,由救济式转向增强“造血功能”式。到1985年底,全系统发展“两户”3443户,其中种植业1615户、养殖业925户、加工业333户、运输业432户、修理服务业103户、服装加工3户、文化医疗30户、推土机2户,累计发放生产扶持资金75.83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除重点保证粮、菜用肥用药外,也保证副业生产。到1985年末,为农村提供的肥料累计达122330吨,其中尿素68987吨、碳铵42350吨、磷肥10587吨、复合肥406吨。同一时期,供销社还组织供应氨水131482吨,农药3081吨,农药械36107具、农机具31836台,中小农具461.67万件。

  供销社为了方便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每年都要抽出大批人力深入基层和农村社队组织收购。基层社干部实行“三一”工作制,每三天中,一天下乡组织购销生产,一天赶场营业,一天在家学习,十天轮休一次;营业员及其他人员,一天下乡购销组织生产,两天门市购销,十天轮休一次。闲场天只留少数人在家守店,其余组成小组,划片定点,以队为单位收购农副产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计划品种逐年减少,社员自销品种扩大,在多渠道竞争中,供销社采取灵活作价措旌,实行季节差价、品种差价和保护价、价外补贴等,做到活价促产,扩大收购。21年收购总值达到6064万元,占全市收购总值的15.24%,其中1978~1985年收购总值为3599万元,占全市收购总值的59.35%。21年中供销社为每个社员推销农副产品245.27元,人平每年11.68元。

  各级供销社坚持“农村需要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充分发挥城乡网点作用,为农民生活服务。广大职工发扬“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的货郎精神和“身背竹箩篼,足穿窝子鞋,渴饮山泉水,饥吞土面馍”的背篼精神,送货下乡。21年来,在农村召开各种物资交流会、院坝供应会874次,送货下乡3.6万多人次,累计供应百货、针纺织品、盐巴、煤油、医药以及各种副食品等总值达22375.49万元,占供销社全部生活资料供应总额的59.32%。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高档商品。1985年供应农村自行车1628部、电视机1544部、缝纫机1649部、手表13666块、钟956部,占当年销售总数的80%以上。

  供销社从开发本地资源出发,以“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供应”方式,扶持地方工业,提高工业品自给能力。

  基地建设初期,供销社根据筑路等工程需要,组织红炉70盘、竹木生产组19个、木炭生产点2个、粮食生产组4个、短途运输组8个,主要生产竹木铁制工具。1965年以这些手工业加工组为基础组成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大河成立了缝纫、陶器、修建、木器、铁业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金江成立了缝纫生产合作社,总发、大田、同德、务本也有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此外,还先后恢复砖瓦厂28个、石灰窑10个。市土产公司积极为手工业组织供应原燃材料,到1967年底,提供废钢铁39.9吨、燃料36吨,生产条锄、板锄、铁锹、十字镐等5424件,修补4050件,产值92.23万元,实现利润6.2万元。1971年2月23日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厂)移交手管局管理。

  供销社根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其腿长耳灵的优势,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发展趋势,立足本地资源,提出产品结构和发展项目,帮助引导地方工业迅速发展。

  1971年市土产公司为发展细瓷生产,从调查研究入手帮助一砖厂转产。他们帮助调查资源,研究建窑,组织工人外出学习,解决困难,提高质量,产出成品。1972年帮助向阳一个“五七”连队发展卫生纸生产,使年产量达到70万包,改变了每年从外地调进40~50万包的状况,不仅满足了市内需要,还部分支援了外地。1984年日杂公司与造纸厂互相配合,改善产销之间的关系,帮助工厂扭转了亏损,提高了经济效益。对外地企业一视同仁。郑州轮胎机械厂生产的档案柜、文件柜、保险箱一度滞销,危及工厂生存,市日杂公司及时预付了3万元货款,使该厂渡过了难关。21年来,市供销社为市内外地方工业组织的原料有松香1539吨、松节油346吨、蓑草(造纸原料)50410吨、烤胶1959吨,以及大量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杂骨等。

  供销社利用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采取代销、试销、经销、展销、批量作价、薄利多销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为地方产品打开销路。21年来,各级供销社一直把日用杂品,诸如砂锅、药罐、炉芯、士陶、刷把、磨石、石磨、毛线签、竹编制品、黄席、草席、青席、葵扇、竹扇、纸扇、烟花爆竹等,作为主营业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民消费逐步提高,相应扩大了经营范围。从竹扇、纸扇到电扇,从火炉、铁炉到电炉、烤箱,从砂锅、铁锅、铝锅到电锅、高压锅,从竹椅、木椅到沙发椅,从木床、藤床到沙发床,还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凡是群众需要的,不论商品大小、贵重或一般、有利与无利都经营。经营的地方工业产品由过去不到1000种扩大到1985年5000种,销售总额达到2761万元,比1965年(58万元)增长46.6倍。

  1984年供销社社办加工业开始起步,全系统投入资金325万元,本着“联合、小型、优质、高效”的原则,兴办了市果品饮料厂、废品加工厂、土产棉花加工厂、米易曲酒厂、米易植物制品厂、瓶盖厂、仁和屠宰场、永兴酒厂、丙谷酒厂、盐边健康煤矿、红格糕点厂、新庄酿造厂等,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人。到1985年,初步形成食品、饮料、酿造、酿酒、冶炼kb体育、建材、矿产品、废旧物资加工八大类,产品品种110个,年产值460万元,实现利润58.66万元,占全系统利润的14.96%。

  从供销社建立之日起,就把废旧物资回收作为一项重要业务。1965年3月由土产公司经营,1974年成立土产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公司,1980年建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专业公司。历年来采取固定区域与上门收购的办法开展回收,同时把每年7月作为周恩来总理为废旧物资工作题词的纪念月,利用节假日和开展清洁卫生活动的机会,组织职工分赴厂矿和企事业单位突击回收,并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市场管理。通过职工的艰辛劳动,把散存的废品收集起来交给国家,起到了不投资、不开矿的原料开发作用。1985年全系统收购废旧物资总值达到391万元。21年收购的主要品种,有杂铜302吨。废铝282吨、废锡铅314吨、废钢铁36100吨、废橡胶(轮胎)31300吨、废塑料9982吨、杂骨3008吨、造纸原料(旧鞋、废麻、废棉、废布、废纸)15800吨,累计收购总值1691万元,其中城市人民交售1325万元,农村人民交售366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市供销社经营指导思想逐步转变,由过去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转向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抓好农村建设,在抓好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同时抓好城乡商品流通。以城市为中心,以企业为基础,以生产、购销、服务为主要内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联合。

  1979年12月,市干菜果品公司与务本公社三大队15个生产队和平地林场实行水果联合经营。生产队和林场负责生产,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产品按协议价格交公司推销,盈利分成。1980年收购水果163.5吨,比上年增长8.9倍;盈利3892元,生产队分得2890元,占74.25%;公司分得1002元,占25.75%。这种方式减少了环节,减少了费用,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促进了生产,降低了经营成本,生产、经营、消费三者都满意。

  1980年底,市干菜果品公司与新民公社鲊石三、四队联合兴办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接着扩大到鲊石一、二、五、六队,探索产供销一体化路子。组织开荒1500亩,种植8.86万株,派出果农工人到省果树科研所学习半年,组织15人到乐山、江津等柑桔盛产区学习技术。引进良种果苗6.72万株,建立8亩苗圃,稼接良种柑桔3万株。同时在基地进行挂果保鲜、储藏保鲜、保花保果、增产丰收、赤霉素使用、花期喷硼、柑桔发芽选种、残次果综合利用以及荔枝栽培试验。组织帮助基地建设引水渠道283米,增加灌溉面积50亩;新建水坝、河坝设施234米,新建新民五队水库一座,完成朗雷水库加高工程和提灌站水库竣工,解决了水利与交通运输问题。1984年柑桔产量达到157.7吨,比1981年增长1.4倍;产值9.31万元,增长1.8倍;果农人平收入245.51元,增加2.1倍;收入上千元的达29户,增加了一倍多。

  米易县丙谷供销社与乡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建立了“农商联合体”,形成具有多功能的发展早市瓜菜和红糖生产的服务体系。乡政府动员组织农民生产,农技部门提供生产技术和指导生产,供销社负责产前产后服务,产前提供信息,产中提供生产资料,产后推销产品,实现利润乡社三七分成。1985年供销社为农民推销红糖500吨、西瓜97吨、蔬菜83吨,推销额49万元,农民人平增收62元;实现利润2.9万元,乡政府分得7000元。

  1984年仁和区供销社以贸易公司为依托,组织了区社、基社工业品联营,联购分销,共集资52.4万元,40%贷款,其余各筹30%,保持各自资金性质和所有权,由区贸易公司根据市场统一进货,按需分配。贸易公司与全国大中城市110个工商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扩大了进货渠道。经营中,区贸易公司保足基层社批零差价,对不适销或残滞品包退包换,为基层社承担运费和削价损失,对资金困难的基层社采取进货延期付款办法。1984~1985年销售总额达854.77万元,实现利润43.22万元,基层社分得11.37万元,为股金总额的60.7%。区社与基层社联营方法,闯出了一条联合合作、在多渠道竞争中扩大经营业务的新路子,受到省社好评,已推广到两县。

  蓑草是造纸的优质原料,为大宗货源,实行市、县、基层三级联营。1983年8月,市土产公司与仁和区贸易公司和各基层社实行联合经营,市公司保足基层8%的代购手续费,核定基层社集运点到市公司的接货价(包括打包、运杂费等),实现利润按下多上少分成。到1985年末共经营蓑草3100吨,市公司返利给基层9万元,加上代购手续费等,基层社实际获利占利润的80%。

  1985年米易县的县、基两级供销社实行红糖“分散收购,统一调运,联合经营,共担风险,利润分成”的联合经营办法。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生产扶持资金10万元、铁锅700口,聘请技术人员15人。县、基两级按合同收购调运,分片落实责任。1985~1986年榨季,联合经营红糖2000吨,基层社分利9.6万元,占利润总额的60%。

  1985年1月市供销社为了打开川滇边境的商品流通,以所属土产公司、贸易货栈、农贸中心为依托,联合滇西北楚雄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州的县、基供销社,以及市内工业、林业、农业、轻工、粮食、医药部分企业和少数个体户、运销商贩,联合组建了有97个企业和个体户参加的川滇企业联合公司。之后,公司又主动同云南省滇西北八地州供销社联营总公司联合,达成了互为股东、互为市场的协议,打通了向缅甸开展边境贸易的新渠道。联合的辐射面由渡口地区的80万人口扩展到川滇两省10个地市州的2000万人口,形成了广阔的边区市场。按照“投资共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企业共管”的原则,共集资260万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100万元),其中国营股占6.48%、集体股93.34%、个体股0.18%,形成一个独立的、多元性经济并存的股份制经济实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业务经营上,内外有别,优惠股东。经营方式有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等,实行多功能服务,做到城乡开通,直来直去。经营的品种从664个扩大到1761个,并为渡口市针织、啤酒、皮革等21个地方企业推销了服装、鞋类、陶瓷、饮料、塑料、建材、涂料、家具等132个品种,也为市外省外的地方工业产品在边区农村找到了市场;还为乡镇企业和个体户推销产品170万元,从省外引进名优土特产品400多个和副食品价值120万元。1985年购销总额达到1807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倍;实现利税50万元,百元股分息红率10.36%。这种城乡结合,农商、工商、商商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参加的开放式商业企业,受到中央好评。

标签: kb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