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体育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如果把房间内摆上家具,家的温馨指数直逼五颗星。作为一名乡村手艺人,今年69岁的费礼敬属于“家族传承”,祖辈三代都是木匠,他见证了中国木匠时代的辉煌,更懂得其中的精华。年近古稀之年,费礼敬早已告别了“老本行”,他还收藏26件工具,那些泛黄的器具曾陪伴费礼敬走南闯北。“我希望把这些工具捐出来,让后辈认识我们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费礼敬笑着说道。
费礼敬家住巢湖市黄麓镇,一家三代都是木匠。“小时候就看到长辈们在院子里做活,那些木头在他们的手里,一会变成了板凳、柜子和桌子,特别神奇。”费礼敬回忆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念过书。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自己偷偷操作,“也不知道操作是否对,反正就是胡乱捣鼓。”自18岁开始,费礼敬正式跟着叔叔学木工,最初练习基本功,再慢慢学习做家具。
“我们有个行话,打小木是打家具,打大木是盖房子。”费礼敬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没有装修这一说法,就流行小木。“比如谁家儿子结婚了,谁家要办喜事了就会打家具,这时我们就要开工了。”由于所有家具都是纯手工打造,从原材料、剖开、划线、凿眼,再做成品,费礼敬的手艺越发成熟,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做木工太苦了,耗时太长且收益慢。”费礼敬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kb体育,打一个柜子能赚18块钱。“不过整个过程很慢,效率也低。打一个大衣柜需要3~4天,如果再需要雕刻,时间就更久了。”1978年费礼敬去了芜湖,走家串户打家具。由于手艺精湛,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费礼敬打家具。
如今,在费礼敬的家中,摆放的所有家具都是由他一手打造的。“我们家的大桌子、板凳、五斗橱、衣柜,都是我自己做的。”在众多家具中,一张仿清代的床格外抢眼,那是结婚前他特意打造的,如今已经快40年了。“当时我按照老式风格做的,找油漆工专门刷的颜色。”多年来,费礼敬陆续收了十几个徒弟,还会给每个徒弟送工具。现如今,费礼敬手里还收藏了26件老器具,“希望有博物馆能收藏这些老物件,如果弄丢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