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州某kb体育限公司官网!
钣金加工设备源头制造kb体育高新技术企业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kb体育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广东:丹霞岭南(全文定稿4万字慎读)kb体育

时间:2023-08-16 05:59:38 作者:小编 点击:

  kb体育2022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和老林站在汕头一处无人的海滩边,看着眼前波涛起伏的大海。

  那天太阳耀眼,逼得我戴上墨镜遮挡日光,老林常年生活在海边,不为所动,只是眯着眼看着远方,他一头长发,皮肤微黑,虽已四十多岁,但全身肌肉紧实,看起来十分健壮。

  “九十年代初,我就跟着长辈在这一代搞走私。”老林指着前面的海滩,缓缓跟我说起了往事,“我们主要搞一些日本过来的二手摩托车和小汽车,也搞手表、电视、日用品、电饭锅。”

  “从1980年代开始,华侨回国可以托运一样大件,一般华侨会选择带摩托车,当时一辆摩托值几万块钱,所以搞搞摩托车轿车什么的,在那时很挣钱。”

  老林想了想说:“我记得我们走的是快要报废的日本右舵车,一个柜子六辆车,大概卖3-4万一台,每台车有几千块钱利润,车先改左舵卖到外地,那些年有关系就可以上牌。”

  1992年时,中国人平均工资是150元每月,走私一台车,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好几年的收入。

  “我们老汕头人在香港有亲戚,利用这层关系,改革开放后,曾经靠这个赚到过大钱。”老林笑微微看着我说,“你真想了解潮汕么?那你得了解两样东西,一个是贸易,一个是走私。”

  但是在了解这两件事之前,我最好先跟大家讲一讲揭阳和潮州,因为大潮汕地区的时间线,他们俩排在前面。

  最早住在潮汕地区的是古越人,这些人喜欢留短头发、在身上刺文身,叫断发纹身,水性又好,擅长渔猎,平时在树上盖巢居,或者将茅草房屋凌空建在柱子上,还保留着人殉和猎首的野蛮习俗,风格比较狂野,但也不能说人家是野人,已经能搞搞青铜器和音乐,只是在文化上整体远远落后于中原汉人。

  秦末时南海郡尉赵佗乘天下大乱,把几条重要交通要道堵死,在南方建立南越国,也叫南粤国,地方还挺大,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部分地区,广东的粤字来源于此。

  赵佗跟大家说不要做野人啦,我们玩农耕吧,将南越从氏族社会带入到农业社会,带领大家完成文明升级,但这个国家只存在了93年,被汉武帝给灭了,从此加入西汉大家庭。

  但一直到唐代,潮汕这块地都没多少汉人迁过来,因为那时南方天气比现在热许多,水里多鳄鱼、山上有老虎,水泊众多养毒蚊子,叮一口容易死人,古人不知道原理,只知道一到这块地就容易上吐下泻,就管这个叫“瘴毒”。

  史料上记载两晋、隋唐就有中原汉人来潮汕,但零零散散人数并不多,有记录最大规模的流入,是南宋末年,十几万闽南莆田来的汉人移民到潮汕地区。

  其实这些是北方中原汉人,以河南人为主,中原这个词特别模糊,以前的书籍很少图片,没地图解释不清,我小时候被这个地理概念折磨过好长时间,实际是下面这个范围。

  从福建过来,是因为北方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都跑这歇脚,后来福建人越挤越多,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有了生存矛盾,就开始往广东没人的地方迁。

  客家人的搬家路线跟潮汕人几乎一模一样,不过因为住在福建时,潮汕人住在福建海边的莆田,客家人住在福建内陆的宁化,所以往广东迁居时,潮汕人沿着海岸线搬家,客家人沿着内陆搬家,就造成了两家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

  我认为宋末开始有大量人口下广东区域,可能跟天气也有很大关系,我在多篇文章说过,中国南方气温在唐时还十分炎热,水泽过多,北方人热得受不了容易死于水土不服,跟欧洲人早年不敢登陆黑非洲一个道理,唐之后南方天气转好,水位下降,蚊虫猛兽没那么多了,大家才尝试南下。

  中原汉人来到广东后,在这里开垦土地,估计跟南越人为了争地,发生过剧烈摩擦,又经过上千年的斗争与融合,大部分南越人被中原文明征服,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变成了广东今天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大族群。

  还有小部分没有被汉化的,演化成了瑶族、畲族、苗族、俚人(壮、黎族祖先)等少数民族,因为打也打不过,文化也弱,只能放弃平地,跑到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的山区里生活。

  大家看大多数广府人的面相,是凸面型、鼻梁塌扁、鼻翼宽阔、颧骨颧弓发达,这其实是典型的百越人长相,跟天气、花粉有很大关系,中原人原不长这个样子,是上千年通婚融合了百越人的基因。

  据我个人日常观察,广府人南越的容貌特点更明显,潮汕略有,客家人最少,可能是客家人更保守,没有大量和南越原居民通婚。

  另外在语言上,三个族群都带着古代北方语言而来,不断吸收福建、南越人以及东南亚的发音,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体系,广东这边“番禺”、“博罗”各种地名都跟古越语有关。

  关于语言要聊的地方太多,这里先不展开,我们尊重一下老林,他在一边看我们把话题越岔越远,脸色不好看,健壮的胸肌起起伏伏,看样子想打人,我们还是回来谈潮汕地区的事。

  前面聊到揭阳是潮汕文化发源地,因为在本地最早建制,秦始皇三十三年就有了正经名份,在古代是潮汕地区最靓的仔。

  所以揭阳跟梅州一样,一个是潮汕话里保留古音最多,一个是客家话里保留古音最多。

  有揭阳老人家跟我说,榕江在古代更重要些,是潮汕地区的核心河流。先开发榕江所在的揭阳,后开发韩江所在的潮州,是因为古代韩江水浅沙多,榕江更容易运输货物,货物常经揭阳港出发,经汕头一路杀到东南亚,是过去最常走的水路。

  先建揭阳,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南宋时这一带土匪特别多,影响各市生意,才在榕江南北河中央沙洲上建揭阳城,从这里出发,北河支流可到潮州,南河可到汕头,能镇匪患。

  但从唐朝以后,大概是韩州水越来越深,潮州凭借韩江多条出海口成为海上商贸门户,渐渐压过揭阳,宋明时潮州进入黄金期,出了不少大官,这块地方也叫潮州府了。

  秦汉时就有揭阳县,县城具体地址不明并,现在的揭阳市区是宋朝才有的,而潮州是隋朝时才设立时,因此名字揭阳早,但城市潮州老。

  本来潮汕地区只有揭阳、潮州双强,但是到了1860年,汕头开埠,潮汕最凶猛的城市即将诞生。

  从古代到民国,潮汕这一块因为居于福建广东中间,搞得行政区域划分和名称极其复杂,能把人直接干懵,大家只要记得潮汕的中心,是从揭阳到潮州到汕头这个历史主脉络就可以了。

  我在潮州拜访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学者,其一生都在研究潮汕文化,据老人家说,汕头原先最穷最苦,是被揭阳潮州人看不上的边缘区域,明朝的时候,汕头现在所在的位置,海水退出一大块陆地,露出一座山,山从水来,所以有了“汕头”这个名字。

  是海盗,老人家说,最早那边极荒凉,不适合生存,所以早先聚集的村子,其实是明朝的海盗村落。

  但汕头也有老人跟我说,汕头是韩江榕江的冲击平原,海浪潮汐冲出一条沙堤,这条沙堤叫“汕”,沙堤开始的地方,就叫“汕头”,又有人说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汕字是这么来的。

  古时汕头从宋到明,从夏岭到地都镇都是盐场,是潮州三大盐场之一,没什么人,明嘉靖四十二年,从潮州饶平隔出一个区,从揭阳隔出三个都,建立了澄海县,康熙时在这设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才正式简称汕头。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别的省份古代史我都尽量一笔带过,但广东不行,广东三大族群的形成和相互间的关系,复杂得让人抓脑壳,就是族群内部关联都异常繁琐,我不讲细一点,很多事情大家理解不了,所以多费了些笔墨。

  潮汕这一块处于福建和广东的中间位置,远离两省经济中心,本地人管这种情况叫“省尾国角”,自古都不是好生存的地方,明朝时大量走私讨生活,由此产生了海盗,部分还跑去东南亚占山为王。

  那时东南亚极落后,没有边境和国家,但大明担心他们走私泛滥影响安全,抓了好大一波华人,拉到南京杀掉了,郑和下西洋时就顺手抓了一批。

  跑东南亚当年叫下南洋,这事不是潮汕人一家在干,客家人也干,闽南人也干,这里得说一句,潮汕人其实是闽南人的分支,潮汕话也是闽南话的分支。

  准确地说,闽南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族群,从大明开始就深入影响东南亚经济,由于影响力过大,古代政府就有意将闽南区域劈成两半,将潮汕划入广东管辖,强行弱化闽南人,以防止闽南出现独立现象。

  闽南就是我以前在《开往江西的高铁》一文里,介绍的厦漳泉地区,厦漳泉跟潮汕原是一体的,语言风俗是统一的,是被行政力量强行分开的。

  我见到的每一个潮汕人,都承认自己是闽南人,也承认自己的语言,是闽南语的分支。

  所以我一直坚持实地走访,书上记录的东西,很多故意隐去,或者不方便说,只有实地走访才能更多更广地收集信息。

  清初时为了防范沿海居民援助郑成功,潮汕沿海被清军夷为平地,并迁入内地50里生活,直到清后才放宽海上贸易,雍正时,有了著名的船头漆红的红头船,漆成红色是为了区分民船与匪船,凡是没漆的就算是匪船,要被抓起来拷问。

  明洪武时,潮汕地区人均耕地11.5亩,清嘉庆时,人均耕地只有2亩,清朝被迫放宽政策,不再对去海外谋生的华人追着打,部分没有土地的潮汕人,便乘红头船从澄海樟林古港出发,跑去东南亚求生存,仅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这36年间,有150万华人去到泰国谋生,其中60%是从樟林港坐红头船过去的。

  泰国今天聚集了800万潮汕人,便是这么来的,所以潮汕人对红头船一直有很深的感情。

  大家一定要留意,在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五种人,按数量依次是闽南人、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海南人,大家分散在东南亚各国,有的已经混成商界大佬,极大影响到了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经济。

  这些商人依附于东南亚本土势力,有钱但没有政权和军权,遇到社会危机时,当地政客就会把他们当替罪羊扔给民众泄愤,所以东南亚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华人大屠杀事件。

  按《潮州府志》的记载,嘉靖后期漳州潮州海盗颇多,原海盗基地宁波双屿港被明军剿灭后,大家都跑到汕头南澳岛来,带头大哥有许栋、许朝光、曾一本、谢策等人,手底下有上万名马仔,这些人跟东南亚、日本、葡萄牙人做生意,搞得热火朝天。

  一位汕头老乡跟我说起往事,说他们族谱有记载,祖上曾在明朝时跟日本人做生意,每年四月末日本人来,五月末走,他们在海边搭个棚子、铺几块板子买卖,有刀有枪、有茶有药。

  他一拍大腿说,这怎么能叫走私呢?这是民间贸易!民间贸易啊!你回去不要乱写,一定要用民间贸易这个词。

  这种事历经数百年,本地人已觉得理所当然,所以2022年6月上旬,当我和老林在海边聊起他1990年代走......哦不,民间贸易的往事时,老林是如此的自然。

  因为常年下南洋讨生活做生意,又有部分人做了海盗,部分人......嗯,那个,搞民间贸易,才使潮汕人养成了胆大包天的攻击性格,和紧紧抱团的宗族需求。

  一是在中国时,争夺稀缺的土地和水源需要本族团结,二是出海后,在东南亚异国他乡闯荡,不团结会死人的。

  一个潮汕人到了海外,他面临着被当地人欺生,面临着天灾和疾病,生存风险极高,所以他落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潮州会馆或潮汕商会,老乡会给他提供衣食,也可能给他工作或创业信息,会馆就是潮汕人的教堂,是他们活下去的基础条件。

  为了在他乡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潮汕人又爱生孩子,开枝散叶,以获取更多的资源。

  因为爱生孩子,潮汕人还形成闭环,一般潮汕女从小被灌输不外嫁,潮汕男也一般娶潮汕女,很少娶其他省的女性。

  我曾问一位潮汕人,为什么他们只娶本地女性,他说这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因为他们都会生很多孩子,外省女性不愿生这么多,只有在潮汕文化中长大的本地女生,才能接受生四五个。

  他们因出海闯荡和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的关系,已经养成了多生多养的习俗,所以婚姻形成了内循环。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谋生的安全性大大提高,1990年后出生的潮汕人,生育率已趋正常,许多潮汕年轻女性拼命读书走出去,就是不愿意继续内循环大量生育。

  这是因为潮汕人从闽南来,那里盛产茶叶,潮汕人带来了当地生活习惯,而且潮汕人主要经商,做生意就要边喝茶边聊,总不能面对面干聊吧,那氛围太尴尬,说得口干,就要喝茶。

  另因为闽南和潮汕地区土地贫瘠、蔬菜水果产量不够,沿海渔民食入过多鱼虾,没有蔬果身体扛不住,需要通过喝茶来消化过多的高蛋白、胆固醇。

  除了茶,潮汕人闻名全国的,还有他们的美食,常见的有牛肉火锅、牛肉丸、砂锅粥、卤狮头鹅、生腌、打冷、蚝烙、粿条、鱼生等。

  潮汕人的美食是多方吸收各路优点形成的,像沙茶酱吸收的是东南亚食材、牛肉丸其实来自客家人,牛肉火锅也只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潮汕地区并不产牛,是潮州官塘人从沙茶牛肉演变,最早配以云贵川的牛搭配成的。

  潮汕人多经商,常说“生意小小能发家”,赚到钱后,要享受生活,又说“要会赚、要会花”,花钱主要还是在盖大房子、吃好东西、祭拜先祖这些事情上,加上潮汕人全世界到处跑,融合各家所长,才把东西搞得特别好吃。

  越是各种人杂居的地方,饮食就越好吃,美味和知识一样,要多方吸收,不要只听信一种素材。

  另外商人赚钱后,在吃住上下功夫,这跟过去扬州盐商的行为路径一致,这不是什么“潮汕文化本身就精致”,而是“有了钱以后想日子过得好一点”的普通想法,是正常的马斯洛原理的递进。

  潮汕人跟普通人一模一样,我拜访过的潮汕人,有的谦虚、有的傲慢、有的直白、有的深沉,他们的不同,还是在于生活环境的逼迫,而产生了向海讨生活的经济链,因为依附于这条经济链,才走出了不同的风格,带来了美食、宗祠、骑楼、饮茶、多子,以及民间贸易。

  估计大家就奇怪了,前面说潮汕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一直是澄海樟林古港,怎么突然在汕头开埠?樟林古港哪去了?

  这时候的樟林港因为积沙日深,把入海处的河床抬高,致使航道浅窄,已经被淘汰,沙汕头有榕江、韩江汇入的天然深水良港,可以停泊洋轮,木船可以在这里接收洋船货物,再经榕江、韩江输入内地,韩江溯流而上,更能深入粤东北、赣南、闽北,汕头便因此发家,成为潮汕地区的扛把子。

  “英国人在汕头开领事馆可不是为了扶贫,而是为了卖东印度公司的。”老林告诉我,“汕头港开始时其实是一个港,占到了进口额的50%,如果算上走私,实际上占到了80%。”

  老林说完,顿了一顿,又补充说:“这些旧事,正式资料上都不好意思提,只有我们老汕头人才知道。”

  汕头依赖港口至此飞速发展,与东南亚、香港、美、日、英各地展开贸易,从1864-1911这48年间,共有12个国籍、3.8万艘次、总吨位3486万吨的外籍商船进入汕头港,逐年养肥了汕头人。

  一战后汕头又一口气发展到1939年,直到被日军入侵打断发展进程,这段黄金时期,汕头港外洋船进出次数及吨位排到了全国第三,商业能排全国第七,但汕头港大量进口洋货,使洋货倾销整个潮汕市场,也沉重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放后汕头港从1950年24.7万吨的吞吐量,增长到1962年159万吨吞吐量,但进步有限,汕头能再次发展起来,得到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汕头被设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开始第二次大发展,到1989年时,汕头成为全国第26个GDP超百亿元的城市。

  但是汕头竞争不过深圳,货物都不往这边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偏离了方向,还是热衷于“民间贸易”和,此时上头对汕头灰色经济的容忍已经到了尽头,要求彻查,汕头有人胆大包天,遂发生了2000年震惊全国的迎宾馆事件。

  相对于客家人在内陆山地求稳求平安,潮汕人在大海中常处于更危险的境地,经常拿性命搏名利,做事更露锋芒,所以潮汕人能在香港混乱年代,诞生过跛豪吴锡豪、探长雷洛、李嘉诚、刘銮雄等各色复杂人物。

  中央安排807工作组下来调查,最后检查1142家企业里,827家是虚假企业,虚开和偷骗税问题的占98%,工作组向全国1万多份发票协查函,证实有9千多份是虚开。

  最后认定17.2万份增值税发票虚开,8.8万份伪造,涉嫌偷骗税42亿元,19人因此被判死刑。

  迎宾馆事件让汕头吃尽苦头,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人甚至不敢跟潮汕人做生意,1999年到2001年,潮汕企业因此外迁出1200家,潮汕地区的交通建设也一直拖延不前,失去了特区应有的待遇。

  事件极大的耽误了汕头的发展,2015年我第一次去汕头时,被城区落后的基建震惊,早上起床去游览市区时,能见到有人戴着斗笠在打扫马路,灰尘腾腾而上,街头电动摩托往来穿梭不歇,碾过狭窄的街道,好似内地三线年代的场景。

  我以前一直以为汕头出富豪,本该是极干净富裕的小城,结果跟想像中完全相反。

  2022年再去时,市区基建已进步了许多,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是跟其他沿海城市有一定差距。

  但国家并没有因此抛弃汕头,只是在为汕头规划更科学的发展方向,过了十几年,潮汕终于缓过劲来。

  一是基建上来了,像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是广东省五纵五横重点工程,投资百亿,施工总工期40个月,建成后将为粤东850万人民每年增加3.11亿立方米供水。

  交通方面,汕头目前已拥有四座高铁站,出行已相对方便,目前政府还另投资34亿元对汕头火车站行进大升级,预计2025年完工。

  港口这块,从2015年开始,汕头港入选“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2021年3月,总投资28.75亿的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竣工,2个10万吨级及1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25万标箱,结束了汕头港没有10万吨级码头的历史,全港总通过能力达到190万标箱,巩固了汕头,成为广澳港区粤东唯一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的地位,粤东大量商品的出口,再不用经深圳和厦门了。

  汕头的外贸越做越好,进出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555.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53.4亿元,增长了35.6%,十年平均增长3.4%。

  2022年上半年,汕头主要出口商品中,还是以玩具、服装为主,暂时还是中低产业。

  但汕头未来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个战略性产业。

  汕头新材料规上企业已有280家,已拥有部分细分龙头,像西陇科学、光华科技、美联新材、华兴冶金,成为汕头新材料的领军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宏俐电子、立讯精密、超声电子、中国移动粤东数据中心等,其中立讯精密投资70亿元,要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和立汕智造园区。

  像汕头的服装纺织虽已做到了千亿产值,澄海玩具2021年也达到了460亿产值,但这种产品利润太薄,天花板太低,将来还是要看风电。

  汕头已有风力发电的大唐集团、绿发集团、华能、华润,投资开发海上风电场,另有风电机组制造的上海电气风电、南瑞集团、上海电气电机厂等一批国内知名装备企业,正在建设4200亩海上风电产业园。

  光一个大唐新能源海上风电项目一二期已投资约110亿,未来总共将投资500亿,2021年年大唐新能源就实现35台风电机风能发电,勒门海风场2022年到10月14日,已发电量4.5亿千瓦时,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目前汕头已核准的海上风电场有15个,共计117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海陆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8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94万千瓦,陆上风电装电容量达到34万千瓦,将打造出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群。

  回顾潮汕这几百年的历程,和潮汕人民艰难的生存史,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在极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身处国角省尾、没有其他资源禀赋的潮汕人,被迫向大海求生存空间,潮汕人的起点太低,生存风险极高,使潮汕人民养成了极强的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游离在黑白之间,一边诞生了各种商业大富豪,一边又诞生了黑社会、海盗、走......那个民间贸易,随经济链伴生的,则是潮汕人的宗祠、商会、美食、骑楼、功夫茶、多生育等。

  而在进入新时代后kb体育,潮汕诞生了一系列新科技发展路线,才使潮汕从过去黑白游走间,渐渐收敛了野性,步入了崭新的发展轨道。

  将来使潮汕人民摆脱生存痛苦,走向美好生活的,还是工业化的积累,还是新科技的力量。

  2022年6月上旬,我和老林游览完他以前工作过的地方,一起乘车来到了南澳岛。

  这里曾经是明朝潮汕海盗跟日本人走私的地方,但现在到处都是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一排排迎风摇动着扇叶,在山巅施展科技的力量。

  在详细讲述客家人的故事前,我需要对广东地区三大族群的来历和分布做一个解释。

  网上许多对广府、客家、潮汕区域的分布图都不太准确,上面这张是相对准确一些的。

  潮汕主要还是指汕头、揭阳、潮州;客家主要指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广府主要指广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云浮、江门、阳江、茂名、湛江。

  其实三大族群常常混居,潮汕地区有100万客家人,分布在普宁、揭西、陆河、饶平、揭东等几十个镇;客家人也不仅仅呆在梅州河源,他们也生活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加起来有190万人说客家话;客家气氛浓厚的梅州,旗下的丰顺县也住着大量潮汕人。

  客家人并不仅仅住在粤北山区,康熙年间为了对抗台湾郑家,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30里以上,后来又允许百姓住在沿海,这时候许多原海边居民住久了不愿意回去,部分客家人便主动迁去海边,所以粤西沿海也多客家人。

  像惠州号称是客家侨都,其实客家人比例一直在稀释,三大族群在这里融合相处,另外还有大量在深圳买不起房的外省人,最后都在惠州定居生活,惠州已经是一座很复杂的城市了,不能单一地规划成客家人地区。

  人是会流动的,知识也是,学东西灵活一点就好,知道主线就行,别太死板硬套。

  这里需要提一句,广东的汕尾是一座极复杂的城市,它是独立于三大族群存在的。

  我第一次听到汕尾这个名字,跟汕头刚好对应,看地图又紧挨着揭阳,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汕尾是属于潮汕地区的。

  从语言上来看,汕尾语言构成极复杂,潮汕话只是其一部分,并不是像潮汕三市那样有统一语言,汕尾甚至保留了“军话”这么冷门的语言,那是明朝一支北方军队来这里驻扎,后人融合粤闽客语言形成的西南军话;从历史上来看,汕尾大多划在惠州府,并没有划在潮州府,只有1958-1988年划在汕头专区,1988年在海丰、陆丰两县基础上设汕尾市。

  不过汕尾跟潮汕区确实在饮食、祭祀、嫁娶等有形似的地方,也一样听潮剧,吃粿条牛肉丸。

  我咨询过十几位潮汕三市人和汕尾人,得到的大部分答案认为汕尾不属潮汕,只有极小部分认为是。

  我个人观点是,汕尾是潮汕和珠三角、客家三家的缓冲区域,其中潮汕的影响略大一点,汕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是个天生三不管地带。

  2021年广东21座城市,汕尾排在全省倒数第四,仅1288亿元,只比云浮、潮州、河源三市多一点点。

  从1999年起,陆丰便成为国家重点禁毒整治地区,博社村形成了毒品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每当警方过来扫毒进村,毒贩就会抄起家中武器,逃入深山躲藏,一直到警方离开,回来继续搞毒品生产。

  直到2013年12月29日凌晨,3000名警力开进博社村,抓捕了182人,缴获2.9吨和260公斤,以及上百吨制毒原料,汕尾制毒产业才至此消失。

  但还好汕尾有个优势,他们离深圳不是太远,为了帮助汕尾人民致富,政府在汕尾划出一块地来,推出了现在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区主要建设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公司都来自深圳,第一批投资达900亿元,预计能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年税收约67亿元。

  光是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就投资达250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当然,整个广东像汕尾这么特殊的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其他城市族群的分布还是较容易理清的。

  前面潮汕篇里头,我们大致过了一下潮汕人的来历,现在先把这三大族群的来历再大概讲一遍。

  广府人、客家人两大族群,都是从北方中原汉人核心区,因为战乱等慢慢迁过来的,潮汕人则是中原汉人和越国人后代融合,缓缓迁过来的。

  三大族群的形成时间,大致花了一千多年到两千年,大约都是宋朝时期才大批迁来,之前迁来的人并不多。

  唐盛世天宝时,人口还主要集中在中原,其次是关中、巴蜀、江南,荆楚人烟稀少,岭南荒无人烟

  “客家话跟粤语有一定的近似度,两家都保留大量宋代汉语特征,学术界这一点是公认的。”

  2022年10月19日下午,我在梅州见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年轻学者罗鑫,他常年研究客家语言和习俗,对客家话十分了解。

  回来我查阅语言学家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里头确实也说梅县客家200个基本词中,与广州粤语有79%相似。

  刚开始时互相听不通,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吸收了各地方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但客家人学白话确实较容易。

  由于潮汕人集中在粤东沿海、客家人集中在粤北山区、广府人集中在珠三角或粤西,我原以为这可能跟迁徙时间有关,先来的人先把好地方占领了,客家可能是最后到达,但仔细对比三家时间线后,感觉自己的判断逻辑可能是错的。

  早些年进入岭南,北方人走的是灵渠和潇贺古道,先从湖南进广西,再从广西沿西江而下到广东,兜了个大圈子,累死个人。

  唐朝张九龄为了方便大家抄近路,开凿了大庾岭梅关古道,大量北方移民才从这里进入岭南,第一站通常是韶关南雄的珠玑巷。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历史资料在这里都只讲梅关古道,对前面的路线只字不提,但我在江西篇介绍过,大庾岭往北的交通路线是江西赣江水路,这是江西省古代的生命线,也就是说,在张九龄凿梅关古道前,北方人进岭南,是从湖南经广西到广东,之后北方人是经江西水路,下梅关古道到广东。

  韶关珠玑巷对于广府人的意义,就像福建莆田对于潮汕人的意义,也像福建宁化对于客家人的意义,都是三家重要的中期逗留地和中转站。

  一千多年来,共有150个姓氏的先民曾在珠玑巷定居,繁衍几代后,又因为乱世等原因南下到珠三角和粤西,有的还跑去港澳和东南亚,以此珠玑巷在广府人心中地位很高。

  广府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水路,入韶关珠玑巷休养数代,再笔直南下珠三角和粤西,和本土南越人融合的后代。

  另有部分资料说汉朝岭南首府在今天广西省广信县,最早的广府人从汉武帝到三国这三百年前,先在这里形成广府人,再扩散到广东地区,因广信在梧州市,所以梧州才是广府人起源,珠玑巷是宋代才有的事情,不算第一代广府人。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陆路,到达福建宁化休养数代,再从陆路迁入到广东梅州河源等地。

  潮汕人是北方汉人加江浙地区的古越国人,到达福建莆田休养数代,再沿海岸线迁入到今天的潮汕地区。

  其中广府人深入南越人聚集地,所以跟南越人通婚后留下的影响比另两家略深,样貌长相受到影响更大,客家人和潮汕人应该也有跟南越人融合。

  不管我跟广东学术界的人沟通,还是跟普通广府、客家、潮汕人沟通,大家都很不喜欢提到跟南越人融合的事情,都以血脉跟中原汉族相关为荣。

  在潮汕篇写完发出后,因为提到广府人跟南越人融合更深些,后台留言有不少广府人对我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断。

  我现在所做调研,依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当代学者分析和田野调查,再根据这些信息实事求是找历史脉络,并没有针对任何人群,是什么我就写什么,不会因为你辱骂我就不写下去。

  中华民族的形成,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族群的历史,而是多民族在历史浪潮中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先祖的历史,看待大民族的融合。

  2022年10月中旬,我来到梅州一户客家人家中做客,对方拿出族谱,给我讲解他们祖上从唐时甘肃陇西堂,北宋时迁到南京(建康),南宋又沿长江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在此地生活了三百多年,之后,又因石壁村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用,迁到龙岩上杭县生活了七代人,明朝时,又举家迁到了梅县。

  他家关于清朝的记录尤为详细,保存有大量地契,对参考清朝时土地价格、人民收入有重要参考意义。

  “清朝的信息都是真的,但是明以前的信息,各个族谱只能做个参考。”一位年轻学者这样说,“古代中国只有权贵名流修家谱,唐末五代这些人都死于战乱,就很少有人修了,宋朝名流又开始修,但隋唐谱碟都毁掉了,往前五代的事情就说不清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岭南家谱,都修成于明朝,主要是为了团结宗族控制土地资源,当时考试也有指定名额,需要用族谱证明其合法王朝正统性国民身份。”

  古试录取率确实很低,清朝时秀才一年一考,大府秀才名额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只有3-5名,全国一般总共才2.5万个秀才名额,举人三年一考,仅录取1500名上下,读到进士那简直祖坟冒烟,我大邵阳从隋到清,平均每15年才出一个进士,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了抢到难得的读书名额,修族谱就是一份大事。

  之后在河源时,另有一名年轻学者表示了赞同,他说:“族谱只能参考,很难作为严肃的历史资料,岭南族谱有两个疑点,一是所有叙事方式几乎都一模一样,每个姓氏的祖上都一定是同一个古代权贵,人工痕迹太重,二是许多族谱记录宋元时期就有宗族,但珠江三角洲那时还是一片荆棘,大家还是拓荒者,哪来的宗族,所以不太可信。”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两位对族谱的怀疑,我看过自家的族谱,说我家祖上是卢植,反正我打小就怀疑是我祖宗在吹牛逼。

  罗香林认为,第一次迁徙来源于八王之乱,第二次来源于安史之乱,第三次来源于南宋灭亡,第四次来源于湖广填四川,第五次来源于太平天国之乱后的土客械斗。

  客家人这个观念的全国性认同,还是从民国时才开始的,真正全面普及到全国,大概也就1980年代后的事情,太平天国是客家人主导的起义,但全国当时并没有这个大族群概念。

  建立这个概念的源头,是罗香林1930年代的《客家研究导论》和1950年代的《客家源流考》。

  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见过的部分客家年轻学者,对罗香林的部分论点持有一定的怀疑。

  清末民初时土客械斗十分残忍,曾造成“仇杀十四年,屠戳百余万,焚毁数千村”的惨状,本地对客家人恨之入骨,所著书籍将客家人称呼为“匪”、“贼”,到1930年还有报纸公然侮辱客家人,罗香林是出于这种背景,突出了客家人中原移民后裔的正统性,年轻学者们认为罗香林的观点,可能过于拔高了客家人中原血脉,因为那年头不说自己来自中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野蛮人,但罗香林是这行的祖师爷,所以现在也没人公然反驳。

  在客家地区调研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客家曾和畲族有融合,这个论点跟广府起源一样还在吵个不停。

  其中梅州人保留的客家话最正宗,河源靠近广府地区,交流过程中语言已有了一定变化,当然整体上差别不大,我反复问每一个客家人,从江西到广东到广西,语言是否互通,他们均认为有部分差异,但是能互通。

  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粤北山区,他们的生活饮食和文化认知跟住在海边的潮汕人,有很大差异。

  潮汕现在的年轻人也是读书的,比如2019年广东理科前20名有4个潮汕人,文科前20名有5个潮汕人,但在这一代之前,确实不太重视读书,因为潮汕人重商,常年累月在外面跑,读书更擅长在文化、教育、政治赛道发挥所长,而商业需要的是另一套现实认知体系。

  客家人十分好读书,读到梅州一共出了283名进士、40个院士、340名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是梅州人、元帅也是梅州人。

  这点跟我们邵阳有些像,我们邵阳贫苦之地,全靠读书出人头地,共出了116名进士,湖南全省159名院士,邵阳出了22人,广东全省150名院士,梅州出了40人。

  梅州人从政最巅峰时,大概在十几年前,占据了广东省大量高层岗位,就是到了2022年,55名广东籍省部级高官里,梅州人还占9位。

  潮汕地区陆地部分被莲花山脉隔开,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向海求生,去拼搏,去闯荡,去激发主动性。

  客家地区主聚集区,梅州有五岭山脉,河源有九连山脉,人困在山区田地,他们连海都没有,只能向体制进发,读书求发展。

  巴色会(Basel Mission)属基督新教分支,1815年成立于瑞士巴色市,1847年到中国传教,因为在香港传教时吸收的信徒刚好是客家人,又因为在广府和潮汕人群传教时遇到挫折,后期便主要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教对象。

  牧师们学习客家语言,深入客家人区域,19世纪末时,发展出六千多名教徒,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医学和教育,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就是巴色会1986年建造的德济医院,河源市人民医院,也是巴色会1906年建的仁济医院,古竹中学前身是巴色会的乐育中学。

  梅州常说自己是足球之乡,其实足球氛围也是巴色会带来的,是传教士Bender和Piton给梅州带来了足球运动,才培养出当时亚洲球王李惠堂。

  1931年12月巴色会因中国动乱而返回欧洲,但他们在客家地区苦心经营几十年,留下了大量优秀基建在客家人区域,梅州的教育曾一度在广东领先,除了中原士族的文化惯性,还有巴色会的现代启蒙极其重要。

  客家的建筑十分特别,有排屋、围屋、土楼三样,三种建筑都是将家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形成防御阵形,是为了家族生存而诞生的特殊房屋结构。

  我们以土楼举例,这种环形建筑可以抵御进攻,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圆圈以内,就是古代版公寓,私人的居住空间因此受到挤压,大家都经常在公共区域活动,因此叫“私小公大”。

  我问客家人土楼住着舒服吗?他们说其实并不舒服,私人空间太小,为了防御窗户开得小,因为是泥土木制结构,隔音也不好,整个区域被框定后,每个房间也不大。

  其实还是普通的房屋更适合居住,排屋、围屋、土楼都是为了先解决客家人的生存问题而建立的,解决生存大于解决发展,是客家人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产物。

  比较出名的有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猪肚包鸡、萝卜丸、酿苦瓜、客家盆菜、红焖肉、三杯鸭、三及第汤等,跟潮汕菜重海鲜清淡口味不同,客家菜更重肥、咸、熟,主要还是地理原因,一是食材取材于山间,多鸡鸭牛羊猪和蔬菜,二是农业生产大量消耗体力,需要补充盐分,因此口味比潮汕菜略重。

  我去梅州时,当地乡亲请我吃腌面配三及第汤,腌面重在有猪油渣的香味,三及第汤就是猪肉、猪肝、猪粉肠加枸杞叶,重在鲜味,主要食材就都来自猪和蔬菜。

  一个地方的食物风格,主要还是地理决定的,地方上产什么当地人就吃什么,如果本地人常出去交流,就会引进一些外地的食材加以融合,形成最后的菜系风格。

  客家因为生于贫苦之地,生存条件恶劣,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还另养成了擅战的风格,从清末开始,客家人就整村整村地半农业半军事化。

  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争夺土地,在清朝时常年不和,咸丰四年到同治三年,广府人跟客家人械斗13年,因广府人后期得官府支持,另从香港购买洋人武器才击败客家人,这场械斗死伤百万,广府和客家积怨至民国,广府人不断嘲笑客家是野蛮人,才有了罗香林写出客家人考据,以证明客家人也是中原正统。

  因为军事底子好,加上生活巅沛流离,客家人参与了无数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客家人主导,民国初期时的廖仲恺、叶挺是客家人,开国元帅里的朱德和也是客家人。

  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客家人组成的十九路军,跟日本人血战三十三天,打得日本人对客家人的擅战十分好奇,从当年12月开始研究客家人,编了本《广东客家民族研究》。

  日本文化界到现在还保留着对客家人的好奇,梅州嘉应学院才经常跟日本人互动,一起搞客家研究。

  客家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梅州2021年GDP1308亿,排全省倒数第五,河源GDP1273亿,排全省倒数第三,韶关1553亿排倒数第七,只有惠州4977亿排第五。

  广东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资源严重倾斜于珠三角,其实除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核心城市异常富裕,珠海、惠州还过得去,其他15座城市都过得不太如意。

  长三角为什么经济分布更均匀?那是因为长三角有21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更大,交通方便,珠三角面积太小,只有5.5万平方公里,难以将经济摊平到周边地区。

  广东省只有两片平原,一片在珠三角,一片在最西端,从茂名到湛江到雷州,但两片平原隔得太远了,所以只能先集中资源发展珠三角。

  广东和江苏其实都好命,能拿平原发展工业,像河南河北东三省,虽然有大平原,但主要种庄稼,GDP就上不去了。

  大山严重困扰了客家地区的现在和未来,潮汕的话事人汕头,已经找到了新能源这条发展路线,但客家的话事人梅州,至今还找不到核心突破点。

  目前梅州的五大产业分别是建材、电子、电力、烟草、机电,知名品牌仅有五叶神香烟,还没有一个上百亿的公司,也没有一个上千亿产值的行业。

  五大产业里有四个已经增长缓慢,只有铜箔行业发展较快,梅州现有万吨以上铜箔企业3家,覆铜板企业3家,高端印制电路板企业49家,电声企业和电子元件企业39家,力争到2025年全区铜箔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

  由于没有汕头那种能产生巨大能量的风电产业,梅州预计到2025年GDP也只能跑到1800亿元。

  梅州的高质量教育优势也在渐渐丧失,1980-90年代初期,梅州一个兴宁县高考成绩可以压制整个深圳,因为名声在外,梅州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这几十年被珠三角城市不断挖走,导致梅州教育水平直线年高考,曾经在广东教育排前几的梅州,目前排名全广东21座城市第16名。

  我在广州闯荡的梅州老友,当年辛苦考到广州读完硕士,来广州定居后,他便将家人全搬到广州,小孩也不回梅州读书,他说,主要还是经济原因,他只能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工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流失应该会越来越严重,梅州教育下滑看起来还没有触及谷底,估计还会再跌下去。

  但我认为,梅州这种情况跟东北三省的情况差不多,这种不叫人才流失,因为回到梅州他没有工作机会,会浪费他的才华,留在广州就是最合适的,所以这叫人才再分配,不叫人口流失。

  河源的情况跟梅州差不多,目前主要依靠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发展,但增长也较慢,预计到2025年GDP达到1500亿元。

  唯一稍好的客家地区是惠州,2025年预计能达到6000亿元GDP,不过惠州人群越来越复杂,已经算不得纯正的客家区域了。

  总体上来看,客家地区的发展前景有限,但限制发展的根本不是客家人,而是地理位置。

  一千多年前,当广府、潮汕、客家陆续从北向南进入岭南时,只是根据每个族群遇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迁徙路线,但最后他们依照路线到达的不同区域,决定了他们经济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族群个人的努力,但在强大的外力面前,有时候也只能顺势而为。

  广东省总共只有18万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15名,跟湖北、贵州两省差不多大,但广东省南北距离短,东西十分狭长,我平时从东莞开车去潮汕地区,一般需要4.5-5小时,开车去湛江需要5-6小时,广东全省内部的铁路建设也一直不方便,2022年从东莞乘火车到汕头要3小时左右,到湛江需要3.5小时。

  开车从汕头到湛江,东西横穿整个广东,需要9-10小时,坐火车大约需要6小时。

  作为面积相当的湖北,从东部的黄冈乘火车去西部的宜昌,只要3-3.5小时,开车大约4-4.5小时。

  广东省的东西距离,是普通省份的两倍,粤东粤西远离经济中心,使两地历史上一直难以发展。

  2022年11月5日,我在湛江见到陈老先生,他跟我回忆1985年时,是怎么去广州的。

  “得先坐6小时的汽车到江门,”陈老说,“再从江门坐当晚的渡轮,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能到达广州天字码头,一路十分辛苦。”

  天字码头在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处,不过不再是交通要点,现在已经变成旅游景点。

  由于这里一直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粤西在古代所属的雷州府、高州府,自古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偏僻地方。

  广东以前共有十府,分别是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庆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

  廉州府所管辖的钦州、防城港后划给了广西,为广西留个出海口,琼州府则升级成海南省。

  前面的语言分布图里,可以见到粤西的语言相对复杂,我在湛江问起他们当地方言,便有300万人讲白话、客家艾话(客家语言分支,也写作“涯线万人讲雷话(闽南语分支),这里头有广府人、有客家人,还有从闽南迁移过来的族群,部分闽南族群以徐闻为起点,再次迁到了海南岛过活,因此海南人说话,跟闽南十分近似。

  再总结一下,闽南人在大陆影响到的有福建厦漳泉、广东潮汕和粤西、海南省,在海外极大地影响到了东南亚,闽南是一支极强大的地方族群势力,还能形成海内外联动,所以历史政府,只能将潮汕与闽南从地理和行政上斩断。

  因为地理原因,粤西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种地、打渔、以及跟潮汕人一样的......那个民间贸易。

  是的,凡是有海岸线的地方都难以阻止走私,但走私也是有竞争的,不是有海岸线人家就一定看得上,湛江在这块,就一直比茂名走得凶。

  因为湛江是一个半岛,海岸线公里,湛江和广西钦州、防城港离越南又近,而越南是走私路线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要在越南中转,主要跟他们走私的货品有关,潮汕地区主要走私烟酒,过去还有毒品,而湛江地区主要走私汽车、白糖、烟酒、冻品、电子产品。

  白糖从东南亚过来,那边的糖极便宜,跟国内形成了差价,而冻品指的是冻鸡脚、鸡鸭猪内脏、猪耳朵这些,主要来自英国美国,这些国家不吃这些东西,你拉走还给你钱,再走私到国内销售,是两头赚的暴利。

  这些东西量太多,不能一次性拉过来,目标太大,就得在越南囤起来,再分批次一点一点走私到钦州、防城港东兴、湛江三地,最后又从沿海转卖到内地。

  我们在港片里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叫“大飞”,就是改装过动力系统的快艇,通常安装6-7个250匹马力进口发动机、长12-15米、时速能达50海里以上,光造价就要100多万,走私时常用这种快艇,开起来跑得飞快,跟在海面上飞一样,所以简称“大飞”。

  大飞通常能坐10人以上,或者能装300箱香烟、一辆小汽车,是走私贩们常用法宝。

  最大的大飞能装三辆豪车,中等的能装两辆豪车,一上岸就会开车夺命狂奔,几辆豪车后面会跟着一辆合法小车,前面豪车要是撞到人或物,不刹车继续跑,后面的小车负责赔偿。

  湛江缉私局曾抓过一个走私团伙,就有七条大飞,每条成本在150-200万元。

  据湛江一位退休缉私警回忆,他们曾见过造价一千万的大飞,配12个进口发动机,追都追不上。

  豪车除了用大飞运到湛江,还有部分从越南运到广西,中越之间国界线有的地方是一条河流,他们会用竹筏这么简单的方式将豪车撑过界河。

  而过去走私汽车猖獗,一是车辆管理没有联网,汽车可以套牌;二是全国各地市财政紧张,为了抓收入,许多车管所可以交3-5万上牌,变成合法车辆。

  据那位退休大叔回忆,他曾经去雷州徐闻某村抓一位走私贩,被当地200个村民包围,嫌犯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抱住他的腿,还动手掐他,他又不能动手,组织有规定不能打群众,眼睁睁看着嫌犯跑了。

  他还曾经带队去雷州某地抓香烟走私,走私贩看到他们过来,一哄而散,可当地过来搬货的村民们,却守着走私烟舍不得走,他开枪鸣警,开一枪,村民们退一步,再开一枪,又退一步,打到只剩两颗子弹,村民们还不走,为了防身,他也不敢再开枪,大家大眼瞪小眼,最后又只能眼睁睁看着村民们,把五百箱烟搬空。

  大叔说:“走私跟腐败一样,要彻底斩断是不可能的,但现在走私不好走了,一是所有船都装了GPS,二是海岸线全是无人机在巡逻,集中走私早变成了分散走私,跟蚂蚁搬家一样少量少量地走。”

  过去湛江走私频繁,但还没有达到国门洞开的地步,1994年陈同庆担任湛江市委书记后,竟帮助自己的儿子陈励生搞走私,带动湛江大批官员争先参与,养出了李深、林春华、陈励生三大走私集团,大量走私汽车、钢材、成品油等,偷逃税收62亿元,1998年被查处后,陈同庆和儿子陈励生被判死缓,另有走私头目李深、林春华、邓崇安、张椅和湛江原海关关长曹秀康、调查处处长朱向成被判死刑。

  湛江有一个市委书记、三个副市长、两个区委书记等大批高官落马,共有259名公职人员遭处分,这件事也极大震动了湛江,湛江9898案和汕头迎宾馆大火案一样,使湛江和汕头错过了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期。

  1992年南巡讲话后,珠三角城市开始“三来一补”产业发展,而湛江却制定了产业价值极低的“两水一牧”农业发展路线,即水产、水果、畜牧业,本来就走错了路。

  过几年修改成大港口、大工业的发展路线后,市里带头人却扎进了大走私,破坏了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之后湛江到1999年,年平均GDP仅增长6.9%,远低于广东省10.2%的平均水平,连全国8.3%的增速都不如。

  当我在湛江老市区转悠时,总要乘车经过三帆广场,这一带老城区依旧保留着上世纪的样子,是湛江过去经济停滞不前的见证。

  一位湛江人告诉我,以前市区面积太小,湛江人办婚宴都放在三帆广场旁边的酒店,迎亲的车队,通常会绕着三帆广场转三圈,以图个吉利。

  这就奇怪了,湛江交通不便,离湖南又那么远,更不是做生意的地方,哪里冒出来这么多湖南人?

  “湖南人来湛江,主要是两种。”一位湖南老乡帮我解答了困惑,“大部分来自南海舰队,这里是南海舰队的总基地,而舰队兵源主要来自湖南;小部分来自农垦部队,比如种橡胶这种,为国家贡献战略物资。”

  在湛江市政府,有大量的公务员都是湖南人,他们都是从舰队退役后在当地转业,从此便在湛江扎根生活。

  湛江的公务员,三分之一来自南海舰队转业,三分之一来自本地高校毕业,三分之一来自各个领域。

  “以前部队一年有六七百人转业到当地,现在少了,”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公务员说,“现在每年只有三四百人转业。”

  对方说,现在军队里排长月薪约1万,连长1-1.1万,营长1.2-1.3万,团长1.6-1.7万,副师1.7-1.8万,师长2万,另有士官制,当兵两年后可以拿工资,到7级士官时,工资跟副师差不多。

  “一般军队转业的比较少担任正职,”大约一天后,我见到另一名公务员,他对这个系统进行了一些补充,“因为对业务不熟悉,转业一般担任副职。”

  一位土生土长,在湛江生活了35年的朋友跟我说,作为一名土著,以前湛江的城市建设实在太落后,可以说又小又土,他原先也打算离开湛江,但2016年从广州读完博士回来,发现湛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工业也蓬勃发展,这才有了回家乡落脚的打算。

  同样跟汕头一样,湛江已不再是那个依赖走私的湛江,它已经摸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湛江已有几个宝贝企业,分别是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巴斯夫、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晨鸣浆纸、冠豪高新等,集中在钢铁、石油、造纸三大行业。

  其中中科炼化效益在中石化同规模炼化企业中排第一,湛江钢铁年产能1000万吨/年,70%销往两广,德国巴斯夫在湛江投资100亿欧元,2022年9月已完成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未来主要生产工程塑料和聚氨酯。

  从广东省的地形图来看,整个广东只有两块稍大一点的平原,一个是珠三角,一个是粤西地区,潮汕那也有很小一块韩江三角洲的榕江、练江平原。

  珠三角平原和粤西平原大都被广府人和雷州人占据,很小的榕江、练江平原被潮汕人占据,客家人被困在大山深处,因此日子过得要苦一些。

  但湛江的地形,还是略好于潮汕,除了平原更大,其港口也更好,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

  因为港口好,可以跑大船,就降低了运输成本,像钢铁这种对运费特别在意的行业,就喜欢把工厂设在沿海良港城市,一船一船从澳大利亚运来铁矿石,然后就地开干。

  中科炼化放在湛江也是同样的原因,早先年从科威特一船一船运来高硫原油,就地炼成欧四标准的清洁汽油和低硫柴油,炼油产生的新物质,则用来生产乙烯、丙烯。后来科威特退出,中科炼化成为中石化全资子公司,原油也不再从科威特进口。

  因为中科炼化在这里,巴斯夫才会在这建厂,两家公司的生产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而造纸行业在处理纤维原料、纸浆和原纸时需要使用化工原料,因此又有几大造纸企业。

  医药行业也跟化工有关,医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化工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存储、提取、合成需要使用相同的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中试平台等有一定程度的共用,因此湛江还有部分医药企业。

  简单总结下,是因为湛江有深水港,所以能引来钢铁和化工大咖,因为有了钢铁和化工,刚好又能配合上下游的造纸、医药等。

  光化工一项,下游就能带动医药、农业、纺织、食品、造纸、电子、房地产等,而湛江的40万吨深水港,还是2021年5月底才完工验收的。

  可见随着基建的发展,湛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后面将在临港产业、新能源、钢铁、石化、物流、造纸几条战线亿GDP,按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湛江GDP将达到4500亿元,根据我跑全国看各个城市发展脉络的经验,猜测湛江将来最高可以跑到7000-8500亿的水平,应该在2035-2040年之间实现。

  我在粤西篇说了这么多湛江,茂名和阳江的同学肯定是不服的,凭什么就逮着湛江一个劲地说,提都不提一下茂名和阳江?

  茂名同学尤其不服气,我们2021年GDP是3698亿,比湛江还高,凭什么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当初将茂名单独划出来,是为了方便管理茂石化,茂石化极其重要,过去茂石化的一把手就是茂名市的一把手,一年能缴税300亿,但身为央企,大部分税收上交中央,地方上只能留35亿左右,地方财政一直没什么钱。

  后来茂石化转型成炼化为主,但又因为央企要服从调配,产品都运往外地,想来茂名投资的下游厂商却拿不到货,因此放弃投资,拖累了茂名的工业发展。

  这些年茂石化占茂名的GDP没那么重要,茂南、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都过了500亿GDP,但茂名的GDP分布占比里,农业和服务业占比过高,2021年农林牧渔业创造GDP1042亿元,农业不用缴税,政府收不上钱来搞建设,日子相对过得紧巴巴的,城区建设也被湛江甩开一截。

  总之茂名GDP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财政很不好过,年轻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现在广东省又明显在东边重视汕头,在西边重视湛江,政策上也倾斜汕湛,所以粤西篇就重点聊湛江。

  当粤西篇写完时,这篇文章已经长达2.1万字,广东篇毫无疑问会成为《万里江山图》最长的一篇,因为我们到现在才开始聊到广东最重要的珠三角地区,这里卧虎藏龙、神仙打架,这里是中国工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全地球最富裕的区域。

  而东江、西江、北江汇集在珠三角的珠江,使珠三角平原拿到了全国最顶级的“通江达海”条件,货物从海外运到珠三角后,可以经三江用水运分发到全国,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全国只有两座城市拥有顶级硬件资源,一个是上海,得长江的通江达海,一个是广州,得珠江的通江达海。

  全国各城市在历史上起起伏伏,只有上海和广州很难从一线掉下来的,比北京和深圳还稳。

  珠三角因此得以一脚踹开粤西,揽尽广东最优质的资源,也使广东的经济分布和江苏产生了巨大差异。

  江苏省因为拥有7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大平原,形成了各市均富的十三太保,而广东省优质资源挤在仅1.1万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使广东富者极富、贫者极贫。

  我常年生活在珠三角,对这里的富裕情景已经见怪不怪,但每次开车穿越连州回湖南时,都会被道路两边的贫穷状况所震惊。

  哪怕到了2022年,依然能见到破破烂烂的房子和乡间小路,这在贵州都很少很少见到了。

  如果广州深圳的高GDP能分一部分到广东其他各市,广东贫富差距不会这么可怕,但没办法,这真的是地理决定的,不是人为决定的。

  所以我才在江苏篇感慨,江苏是全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也可能是全地球地理位置最好的省。

  广东省最富裕的六座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珠海全部位于珠三角。

  我们常听说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片帆不得下海,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明朝是在隆庆年间开关,允许福建漳州月港对外贸易,使明朝从月港涌进了3.53亿两白银,不过明朝只知道吃农业税,不重视商业税,1594年一年关税才可怜的2.9万两,不重视商业税,一个劲地压榨农民阶层,是明末财政紧张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清初时为了对付郑成功,搞过海禁和逼沿海民众向内迁居几十里,这在前面客家篇有介绍过,搞定台湾后,康熙设立了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大海关,1755年,东印度公司一名叫洪任辉的英国人来宁波做生意,因为无法忍受被满清官员盘剥,于1759年贿赂相关官员5000两银子,给乾隆上了本折子,告知官员盘剥事宜。

  乾隆惩罚了贪腐官员,将他们的灰色收入改成明面上的税收,但他极憎恨帮洪任辉出力的中国人,将替洋人写状纸的老秀才刘亚匾给活剐了,又将洪任辉在澳门软禁三年,驱逐出境。

  乾隆为什么这么痛恨洋人和中国人打交道?我在《沧海横流四百年》里有介绍过,满人极害怕洋人将先进生产力带到中国,以引发汉人摆脱满人统治,因此对汉人和洋人私下交流都采用极残忍的手段痛下杀手。

  洪任辉事件使乾隆更加严防洋汉交流,便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严禁洋人学中文,洋人只准每年5-10月来做生意,其他时间必须滚蛋,必须在指定地点居住,每个月只有3天时间可以走出指定区域买东西,还要定期参观孔庙,学习君臣之礼。

  最重要的,是把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大海关,裁撤到只剩广州一个海关,跟洋人的交易,全部集中在今天广州著名的十三行。

  洋人们当时集中居住在十三行,不能带女眷,妻子必须住在澳门,也不能接触中国百姓,平时不准进广州城,夜晚大门还要上锁。

  过来广州十三行做生意的洋人,生活情形跟软禁差不多,但他们出于好奇,还是会偷偷溜进城,并在城西的黑市共买了四千多本书。

  按华南理工教授谭元亨的研究,十三行这个名字,最早沿承明朝唯一通商口岸漳州月港,因为月港早年有珠宝、茶、瓷器、棉布、造船等13种行业,后来广州承袭了这些行业,所以取这个名字,像广州十三行首富潘家,最早也是在月港打拼搬来的。

  中国古代富庶地集中在北方,常年以来,人口都以中原为主,江南、四川为辅,湖南湖北都没什么人,广东、广西、福建历史上就更是蛮荒穷苦之地,所以发配官员,都是往南方赶。

  广东省几千年以来一直是穷地方,穷到我1999年末第一次来广东时,还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穷极初富时,那种对财富的饥渴感和不安全感。

  独独广州一地有特殊优势,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但广州也一直没有混进重点城市,是乾隆这一次裁撤海关的行为,提升了广州的经济地位,使广州在日后得以发展成真正的一线,形成以外贸为主的经济体系。

  广州人跟广东其它城市不太一样,总是慢悠悠的不急不缓,加上天热养成了拖鞋短裤配凉茶的习惯,给人一种十分随意冲淡的感觉,其实是城市一口气富了两百多年,市民积累的财富多、本地资源多,发展空间大,做点小生意或做个包租公就能收入稳定,可轻易对冲风险,没有生存危机,是历经长期富裕生活,才有的从容恬淡的生活方式。

  广州至今是最适合穷人白手起家的城市,全市共有485个批发市场,是全亚洲批发中心,也是全国许多商贸领域的起点,收集资源统筹信息比其他城市轻松百倍。

  淘宝刚刚兴盛起来时,我就在广州亲眼目睹了身边好多年轻人,依赖广州的工厂和批发市场,从普通的打工人变成富人。

  广州黑人比中国其他城市多,就是因为批发市场多的原因,大部分黑人,都是来广州进货转手到非洲销售的。

  因为从事的大都是实业和商贸,因此广州的性格更平易近人,没有暴发户的乖张气。

  广州享受着十三行的垄断贸易长达156年,致广州在1820年时发展成为全球人口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广州失去垄断地位,外贸中心转去了上海,货物集散中心转去了香港,十三行垄断,带动依赖十三行的江西赣江、广西西江两条贸易线崩溃,失业流民遂纷纷加入太平军,催生了太平天国之乱。

  几乎同时英法到沙面岛建领事馆,并修建大量教堂、银行等,使沙面跟十三行,成为广州较特殊的地方。

  不过沙面的建筑保存完好,而十三行的古建筑,在1822年、1836年、1856年连遭三场大火,中国人和洋人的商行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只剩下一个地名,证明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过去在广州工作时,因为从事服装生意,十三行是我进货的地方,沙面是我拍画册的地方,这两地我特熟,如今已变成了服装批发市场和旅游景点,每天人流如织,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赚钱,并不知道这里头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GDP排名前几的省份,是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四省市长期霸榜,广东常年排在这四个省市的后面,一直到1981年才正式超过辽宁,1982年超过上海,1988年超过山东,1989年超过江苏。

  广东整体数据不错,但资源严重集中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前,整个广东省破10万人口的城市,仅佛山、肇庆、江门、石歧,广州一家占整个珠三角GDP的一半左右,是唯一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1989年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和上海,GDP几年前被深圳反超,落到全国第四,目前看重庆也可能超越广州,不过重庆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接近江苏省,人口3200万也远高于广州的1900万,重庆更像是半个省,而不像一个市。

  大明1380年左右,广州越秀山向南可以看到广阔的珠江,其余三面是越秀山脉,那时珠江江面宽达千米,两岸积沙成洲,看起来像大海一样,因此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建的五层古楼,就叫望海楼,后改成镇海楼。

  之后六百多年,珠江出海口移至南沙虎门一线,广州有机会拓宽到今天的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城市面积越做越大。

  因为离珠江出海口最近,广州才从地利上,一直压制着附近的佛山和东莞,成为珠三角核心城市。

  一般老广州城,指的是老四区,包括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后东山划入越秀,只剩老三区了。

  老三区里头也有歧视链,海珠区因为位于珠江以南,旧时曾叫河南区,1980年7月才改为海珠区,原先发展最慢,老广人当时很嫌弃河南,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跟上海人过去流传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一个意思。

  清末时的广州市区,是现在的越秀区加荔湾区,以及海珠和白云的一小部分,新中国后陆续向周边扩展,发展成7区4县,又不断调整成今天的11区,包括从化、花都、增城、白云、黄埔、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番禺、南沙。

  但在老广人心里,只有越秀、荔湾、海珠,和1985年成立的天河是市区,白云和黄埔勉强算市区,其他地方都是郊区。

  2000年,广州城建规划定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主基调,南拓指将南沙建成副中心;北优原写成北抑,说人话就是北边搞生态,不侧重经济;东进指向东建设珠江新城、科学城、知识城等;西联则指广佛同城,跟佛山联动起来。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主城区里的越秀、荔湾面积极小,分别只有34、59平方公里,海珠、天河稍好,有90、96平方公里,白云和番禺则大得多,分别为796、530平方公里,越秀区小到只有白云区的4%,以致于我每次开车在广州穿梭时,总感觉自己成天就在白云区绕来绕去。

  越秀和荔湾是广州旧时的味道,这里有广州火车站、站西钟表城、红棉时装城、镇海楼、光孝寺、圣心教堂、北京路、沙面、粤海关旧址、上下九、西关大屋、西关美食等,这是广州最古老、老字号和文化遗产最多、说粤语的老广相对普及的两个区,也是省政府市政府所在地。

  海珠和天河是广州现代化的味道,这里有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看车展走断腿)、江南西、TIT创意园(微信总部)、乐天智谷、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K11、中信广场、天环广场、岗顶电脑城、华南植物园等,这是广州现代化最集中、商业最繁华的两个区。

  广州一共有139个城中村,容纳了500多万外来人口,其中白云区58个、天河区28个、海珠区20个、荔湾桩17个、黄埔村16个,白云区数量远高于其他区。

  白云区较大的城中村,有三元里、鹅掌坦、横窖、上步村、棠下、棠溪、嘉和、望岗、科甲水、太和、钟落潭、东平村、江夏村、京溪村、梅花园、沙涌村、柯子岭、松柏村等。

  我在白云区的城中村里住过两三年,对这些村名异常耳熟,尤其嘉和望岗,这是三号线上的换乘站点,出站口拥挤的小摊贩、杂乱无章的管理、破烂的臭水沟和小铁桥,总让人恍如来到一处极热闹的印度县城,压根不像国际大都市。

  三号线贯穿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写字楼,和打工人集中居住的白云、番禺城中村,单日客流量达到了恐怖的275万,加上设计不合理,使三号线成为中国最拥挤的地铁线之一,广州人都叫它死亡线,每次乘坐三号线,拥挤到我都必须双手高举,因为你几乎不可避免地和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只有高举双手才能自证清白。

  我一直认为地铁三号线才是全广州最有特点的东西,小蛮腰和白云山不一定人人都去,但三号线多少人都体验过,这才是让平民沉醉的大广州深度体验。

  广州城中村建满了密密麻麻的握手楼,你和对面楼的居民呼吸可闻,对面楼里炒菜打孩子什么都听得到,狭窄阴暗的楼间过道总是有水珠滴下,污渍布满外墙,半空中布满乱七八糟的电线,所以这里租房价格极便宜,今时今日还有几百块起步的房。

  这里也遍布廉价小餐馆、水果店、杂货店、小旅馆,一下雨路面便积满了水坑,电动车在人群里蹿来蹿去,空气里是炒米粉的香气和垃圾堆远远飘来的腐臭气,杂乱不堪又充满生命力。

  有一段时间,我在广州高级写字楼工作,那里宁静而高雅,每个人都衣冠楚楚、彬彬有礼,而一下班,我需要乘坐死亡三号线,在嘉禾望岗下车,步行穿过出口处密密麻麻的摊贩和摩的司机,再走过一段总散发出恶臭的居民区,回到自己城中村的小房子,每次关上那扇薄铁皮的小门,我都觉得广州是一座好魔幻的城市。

  除此以外,番禺和白云还有大量的二手房供应,虽然楼龄老,生活交通十分便利。有些房子要爬楼梯,但房价低到仅一百多万,没那么大压力,人在广州安了家,心就容易定下来。

  白云区特别亲民,除了城中村多,就是小工厂多,全区大大小小,至少有4万多家工厂。

  这些工厂主要集中在石井、江高、人和、太和、黄边、同和、嘉禾等,放眼望去,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工业园,一些城中村的房子也改成工厂,每天咣起咣起干得热火朝天,这些工厂和那些高大上的大国企不同,主要集中在服装、皮具、电子等,拿着微薄的利润,为中国南方的普通民众提供了天量的工作岗位,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稳定器。

  白云区城中村的人口,又在白云区的工厂里消化掉大半,形成了一种互补性的循环。

  1952年,为了把广州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河南”郊区(就是海珠区)作为重点区域,建了一条全长5540米、宽40米的工业大道,大批重点企业落户于这条大道上,开启了广州工业化的起点。

  这些企业包括广州造纸厂、重型机器厂、造船厂、电池厂、冰箱厂、橡胶厂、农药厂等三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形成一片规模宏大的工业区。

  这片区域是广州早年经济支柱,为广州生产出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第一台离心机、最早出口的电池、万宝冰箱等。

  当然跟全国其他城市的剧本一样,这些企业在改开后部分倒闭、部分搬迁,现在仅有奥桑味精、光华制药、明兴制药、广州造纸还在工业大道开工。

  部分原有厂址变成了今天的光大花园、广纸新城、金碧花园等小区,2010年亚运会后,原珠江啤酒厂所在的琶洲西部,也变成了电商总部。

  广州早年以轻工业为主,主要产业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气机械等,轻工业在1988年还占到广州工业总量的66%。

  1990年代广州开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钢铁,医药,重工业快速增长,之后十几年,汽车、电子、石化三大产业从中跑了出来,2004年,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2006年开始,广州汽车、电子、石化三大产业逐渐成形,陆续突破千亿产值,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

  2021年时,重工业已占广州工业总产值的70%,三大支柱产业又占工业总产值的45%,广州市规工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2万亿、5000亿。

  重工业一般都是大国企在干,跟许多人印象不同的是,广州也是一座国企远重于民企的城市,是因为小工厂提供了太多就业岗位,掩盖了这一现象。

  GDP和税收,保证国家上限,小民企提供就业岗位和民间繁荣,保证国家下限。广州经济其实更依赖南方电网、广汽集团、南方航空、广药集团、广铁集团、越秀集团等国企,广州民营经济和外企看起来发达,到处是展会、批发市场、小工厂,但他们并不是广州的主干。

  我去一些小城市调研时,当地公务员会十分懊恼地一摊手说:我们这经济还不行,现在连个千亿产业都没有。

  而广州,居然要搞出八个万亿产业来,分别是:新能源汽车、软件信创、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建筑业和规划设计、现代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创意、时尚产业。

  广州有83所大学、以及南方各省优秀毕业生为其提供新鲜血液,在人力和财力上都能为八大产业提供足够动能。

  比如汽车产业,预计到2025年,广州汽车年产量将突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20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我在番禺参观过广汽的新能源工厂,那里生产车间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产能还在不断扩充,跟厂里头的工程师八卦时,他们也认为到2025年,全市200万辆新能源车年产量不成问题。

  广州城区的发展战略,也从过去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修改成“一脉三区、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网络布局”。

  一脉指珠江水脉,以珠江水系为纽带,串联广州各区;三区指北部生态区搞休闲、中部都会区集中建设并和佛山同城化发展、南部滨海湾区跟深圳空港、前海,以及东莞滨海湾新区共同发展。

  佛山紧邻广州市西部,部分区域紧贴广州市中心的荔湾、越秀老城区,广州南站离佛山禅城市区也仅20公里,两座城市可以说唇齿相依。

  唐贞观二年,在城内塔坡岗上挖出三尊佛像,便取名佛山,所以还有个名字叫禅城。

  佛山同样是西江北江的交汇处,有水运优势,因此在明清时经济就发展得很不错,加上佛山周边拥有丰富的黏土和河砂,陶瓷、铸铁、商业繁荣,道光年间佛山就有丝织工人1.7万人,棉织工人5万人,还诞生过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税收曾一度超越广州,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因为有地利,佛山在1978年8月就开搞三来一补产业,吸引外资,建成顺德容奇镇300人规模的大进制衣厂,此时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都还有好几个月,胆子特别大。

  佛山以此为开端,不断发展乡镇企业,村民们自己创业做老板,从事家电、食品、纺织,以及老行业陶瓷,从家庭作坊开始慢慢累积资产。

  1987是佛山大工业的奠基年,这年顺德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吊扇厂蚬华电风扇厂,带动了当地美的、南方、裕华等风扇出口,为美的崛起打下了伏笔。

  同年顺德顺风电子厂,搞出了分体式空调,蚬华微波制品厂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微波炉工厂,顺德此后顺利发展成为全国小家电基地。

  南海则在桂城大建铝材工厂,在南庄发展陶瓷产业,在罗村务庄开启了日用玻璃产业。

  1988年,南海飞行家用电器公司,成为本地历史上第一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当年南海生产总值就达到了32亿元,顺德工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78亿元,在全国排第十位。

  发展到现在,佛山陶瓷、电风扇、微波炉、冰箱、空调、铝型材、消毒碗柜、热水器、酱油产量都做到了世界第一。

  建材、家具、小家电、房地产、陶瓷行业都做得有声有色,搞出了美的、碧桂园、格兰仕、联塑、海天、宏旺等著名大企业,制造业百强里,千亿级有1家,百亿级有12家,五十亿级有19家。

  佛山跟东莞有着鲜明不同,佛山是自己人在自己土地上,以本地家族为单位搞制造业,东莞则是将土地交给外人搞制造业,东莞本地人更喜欢扎堆金融与房地产。

  但佛山也有和东莞特别相似的地方,都是各个区镇各自为政,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中心,基础设施和城建都不太好,东莞尤其糟糕,都对不起新一线城市的称号。

  东莞各镇是互不理会,各发展各的,佛山则是内斗凶残,顺德南海最先发展起来,对行政中心禅城颇有些不服气,至今顺德和南海的车牌还保留着古旧的粤X和粤Y,并不是佛山全盘通用的粤E。

  2021年,顺德GDP达到4064亿,几乎是禅城两倍,跟广州黄埔接近,人口还只有326万,顺德这么富裕的地方,城建一直很差,一位顺德人跟我抱怨说,作为佛山经济第一强区,他们的城建简直惨不忍睹,顺德体育中心还是1992年那个又破又小的建筑,是佛山抽掉顺德的财政去补贴禅城,顺德民间一直有怨气,顺德人宁肯先投钱修通和广州连接的地铁7号线西延段,也不想修通和佛山连接的佛山3号线。

  过去一直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所以顺德人更偏向广州而不是佛山。南海也一样亲广。

标签: kb体育